close
艾西莫夫科普教室(上:The Roving Mind 跟隨大師遨遊知識殿堂、中:The Tyrannosaurus Prescription 暴龍處方、下:Past, Present And Future 過去、現在與未來)共三本,我現在看了兩本,我對艾西莫夫的印象,就如同葉李華在第三本的封面底部寫上的註腳:後世子孫將很難相信,在「前網路時代」的地球上,曾經出現過這麼一位血肉之軀的百科全書。
雖然艾西莫夫以科幻故事與科普文學聞名,這樣的成就,我認為是 歷史 + 科學 + 推理 + 記憶 + 搜尋 + 整合 + 耐心 的知識與能力交織出來的成就,要能寫出通俗的科普文章,而不是專業生硬的科學介紹,必須要有鑑往知來的基本能力,艾西莫夫對科學與人類發展的歷史,非常有研究,也能根據這些存放在他大腦記憶體的知識,動態地搜尋與整合出他所想要表達的意思,再加上「合乎常理」的推理能力,才能「有所本」地預測未來。
這樣全面的知識能力,就像他在第一本page 183頁「藝術與科學」這篇文章所說的:知識是不可分割的事物,一個人如果在某個方面變得更聰明,他們必然可以更容易在其他方面也變得更聰明,反過來說,當他們將知識分割,只專注於他們自己的領域,並蔑視或忽略他領域,他們便會變得較不聰明。真正的藝術家除了具有想像力外,還都相當理性,真正的科學家除了具有理性之外,還都相當具有想像力。我想以上這些理念,都是以他自己為例,推理出來的結論,真正的聰明是全方面的聰明(多元智能)。
正因為艾西莫夫是個古人,所以在他的年代,他能以他自己的推論,寫出許多對未來的預測文章,身在現代的我們,就能以逸待勞地檢視這些預測,也因為艾西莫夫的預言已經有很多都成真了,他作為一代大師當之無愧。已經成真的預測舉例如下:以磁浮的方式達到高速行進的運輸列車、垂直起降的飛機、全球化的公司、全盤索引編目的中央圖書館、更深層的電腦化、死亡率降低與出生率下降造成人口結構的老化、電子郵件與線上消費、個人化的資訊與廣告、無性繁殖、DNA重組工程、個人飛行器、高速通訊與視訊會議。尚未實現的例如:核融合取代污染的化石燃料作為下一代替代能源、互補的人腦與電腦、太空殖民地、月球旅行,我們就當作指引的方向,並期待未來的某一天真的會實現。
艾西莫夫雖然有沒有界線的想像力,但是他非常不喜歡搭乘飛機,也不常旅行,一個兩個小時車程的旅行,他自己就能當作是一次冒險,更特別的是,他自己說他從來不曾根據任何有關電腦的實際知識來進行論述,他對於機器一竅不通,甚至是一台新的文字處理機,就讓他掙扎好久,才讓他放棄最常使用的打字機。這些對他自己的描述文字,讓我們知道他的日常生活跟一般人沒有兩樣,他也是正常人過著一般的生活,也讓人更佩服這樣的狀態下,還能提出許多正確的預言。或許「從來不曾根據任何有關電腦的實際知識來進行論述」這句重要的註腳,正是他能跨越時代限制的主要原因。
另外有一篇說明科學與技術的文章,一般是以二分法區分科學與技術,科學是「基礎、純粹、理智、完美」,而技術是「應用、衍生、商用、拙劣」,但是他以歷史來說明科學與技術的共生關係,例如伽利略以許多不同長度單擺,檢驗了單擺定律,而惠更斯利用單擺定律,發明了第一座現代化時鐘,有了製作時鐘的技術,改進了天文學的研究,可以容易地為天體運行計時。科學與技術是相輔相成的,不應該視為兩種不同的東西。
特地說明這個概念,是要比對我們現今的教育體系,就是以科學與技術分類,來區分一般學院的理論教學,與技職體系的技術教學兩種教育體系,事實上我們知道,做研究必須要有實驗的技術能力,才能為理論做驗證,深耕技術也要有相當的理論認知,才能了解自己的技術瓶頸在哪裡。會說也要會做,才是真正的科技人。
雖然艾西莫夫以科幻故事與科普文學聞名,這樣的成就,我認為是 歷史 + 科學 + 推理 + 記憶 + 搜尋 + 整合 + 耐心 的知識與能力交織出來的成就,要能寫出通俗的科普文章,而不是專業生硬的科學介紹,必須要有鑑往知來的基本能力,艾西莫夫對科學與人類發展的歷史,非常有研究,也能根據這些存放在他大腦記憶體的知識,動態地搜尋與整合出他所想要表達的意思,再加上「合乎常理」的推理能力,才能「有所本」地預測未來。
這樣全面的知識能力,就像他在第一本page 183頁「藝術與科學」這篇文章所說的:知識是不可分割的事物,一個人如果在某個方面變得更聰明,他們必然可以更容易在其他方面也變得更聰明,反過來說,當他們將知識分割,只專注於他們自己的領域,並蔑視或忽略他領域,他們便會變得較不聰明。真正的藝術家除了具有想像力外,還都相當理性,真正的科學家除了具有理性之外,還都相當具有想像力。我想以上這些理念,都是以他自己為例,推理出來的結論,真正的聰明是全方面的聰明(多元智能)。
正因為艾西莫夫是個古人,所以在他的年代,他能以他自己的推論,寫出許多對未來的預測文章,身在現代的我們,就能以逸待勞地檢視這些預測,也因為艾西莫夫的預言已經有很多都成真了,他作為一代大師當之無愧。已經成真的預測舉例如下:以磁浮的方式達到高速行進的運輸列車、垂直起降的飛機、全球化的公司、全盤索引編目的中央圖書館、更深層的電腦化、死亡率降低與出生率下降造成人口結構的老化、電子郵件與線上消費、個人化的資訊與廣告、無性繁殖、DNA重組工程、個人飛行器、高速通訊與視訊會議。尚未實現的例如:核融合取代污染的化石燃料作為下一代替代能源、互補的人腦與電腦、太空殖民地、月球旅行,我們就當作指引的方向,並期待未來的某一天真的會實現。
艾西莫夫雖然有沒有界線的想像力,但是他非常不喜歡搭乘飛機,也不常旅行,一個兩個小時車程的旅行,他自己就能當作是一次冒險,更特別的是,他自己說他從來不曾根據任何有關電腦的實際知識來進行論述,他對於機器一竅不通,甚至是一台新的文字處理機,就讓他掙扎好久,才讓他放棄最常使用的打字機。這些對他自己的描述文字,讓我們知道他的日常生活跟一般人沒有兩樣,他也是正常人過著一般的生活,也讓人更佩服這樣的狀態下,還能提出許多正確的預言。或許「從來不曾根據任何有關電腦的實際知識來進行論述」這句重要的註腳,正是他能跨越時代限制的主要原因。
另外有一篇說明科學與技術的文章,一般是以二分法區分科學與技術,科學是「基礎、純粹、理智、完美」,而技術是「應用、衍生、商用、拙劣」,但是他以歷史來說明科學與技術的共生關係,例如伽利略以許多不同長度單擺,檢驗了單擺定律,而惠更斯利用單擺定律,發明了第一座現代化時鐘,有了製作時鐘的技術,改進了天文學的研究,可以容易地為天體運行計時。科學與技術是相輔相成的,不應該視為兩種不同的東西。
特地說明這個概念,是要比對我們現今的教育體系,就是以科學與技術分類,來區分一般學院的理論教學,與技職體系的技術教學兩種教育體系,事實上我們知道,做研究必須要有實驗的技術能力,才能為理論做驗證,深耕技術也要有相當的理論認知,才能了解自己的技術瓶頸在哪裡。會說也要會做,才是真正的科技人。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