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這本書的序章中,簡述了圖形製作的基本步驟,在閱讀文章時,首先要 1. 將題材圖像化,2.建立整體架構,3. 確定每個單元的組成要素,4. 加註圖框、箭頭等標示符號。這幾個步驟恰好可以跟OOAD的methodology作對應,1. 需求 2. 分析 3. 設計 4. 實作 5. 測試,然後採用Iteration的概念,在過程中反覆前面的步驟,製圖的流程也差不多。
先將論文/書籍以圖像抽象化,類似 Key Abstraction,然後分析這些關鍵字的架構,產生最初的class diagram與collaboration diagram,再於設計的過程中,一步一步地精製sequence/collaboration/class diagram,也就是確定各單元組成的要素,然後在最後標示符號完成圖形。差別只在於圖形製作的成品只有數張圖,而且沒有標準,設計/測試的流程會快速地進行,在畫圖的過程中會隨時檢查圖形的合理性、意義是否適切,隨時測試,然後就能馬上回到設計程序中,修改圖形。
整本書以「個人」、「組織」與「社會」三個層面理解彼得杜拉克的整體理論,作者提醒讀者,要先鳥瞰全部的內容,把握住大略的輪廓,也就是要先唸出「感覺」,掌握了理論的感覺,就能自然地接受整個杜拉克。唸完這本書,我只敢說我看著每個圖形,大致瞭解圖形要說明的理念是什麼,但我不能不看書就講出整本書的概念,對所有的理論要點如數家珍,應該是因為我沒有像作者一樣,先閱讀杜拉克的所有著作,然後再作理解與分析。但至少我能夠在讀完書後,知道什麼時候可以再拿出來參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