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讀了許多科幻小說的作品,也明白科幻小說並不是顯學,知名的作品也不多,依據「
台灣科幻文學簡史」這篇文章的說明,50年代末期,倪匡開始以衛斯理為主角,撰寫了一系列的科幻小說,這也是我高中時代暑假的必修課,那時候超迷倪匡的作品,雖然沒有買書,但其中有好幾本作品都被我從出租店裡借閱了兩三次。這篇論文說倪匡的作品「科」的成分不足,現在仔細想想真有點道理。但不可否認的是,倪匡的作品是最廣為人知的科幻作品。
1968年,張曉風發表了「潘度娜」,隔年張系國也發表了「超人列傳」,這兩個作品是同一時代的產物,作品切入的角度完全不同,細膩程度也看出文學背景與技術背景的兩種人,寫作的著眼角度差別很大,這些都不是今天想討論的重點,今天想要寫寫,剛剛才拜讀完的作品:張系國的棋王。
早在我大學時代,就曾經閱讀過阿城的棋王,兩個人寫的棋王雖然同名,但故事的內容與敘述背景完全不同,阿城的棋王藉由王一生對象棋的專注,引導出人應該為什麼生活,如何生活的基本哲學問題,也就是物質與精神生活,要如何協調平衡並存。王一生終其一生追求並專精於棋藝的境界,但他並不把象棋當作生財或成名的工具,象棋是他一生的精神食糧,也藉由下棋來確定自己存在的價值。